Saturday, November 26, 2005

Korean Wave 韓流

In recent years, Asia has seen a huge boom in Korean things from Korean TV dramas, films, music to Korean instant noodles and fashion accessories. Although i have already posted once on this 'Korean Wave' but the boom in Korean things does not show any sign of ending any time soon and indeed has notably increased in recent months. The popularity of the Korean TV Drama 'Dae Jeum Geum' 大長今 sparked a boom in Korean things in Hong Kong and China this year with the Chinese Premier even commenting on the series and another Chinese high official saying they both watch the show when they have the time which then led to a flurry of chinese media reports on this 'Korean boom' in China, given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all comments made by senior officials in China. This led to a cover story by the widely circulated 'Ya Zhou ZhouKan/Asia Times' magazine discussing the Korean boom in Chinese speaking areas.
Further, the singer Rain has become intensely popular in HK and China, and was recently interviewed on CNN. I was at Singapore Changi airport recently when i saw that China's CCTV International which was being broadcast at the lounge area had a special report coinciding with China's Premier's visit to South Korea on the Korean Wav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popularity of Mandarin in South Korea now. This shows the extent of the boom in China with even the State TV station acknowledging this 'Korean Wave' in China. Further, in Melbourne which is where i am now, many Korean hair salons and restaurants have opened with their clientele obviously being mainly of Chinese bckground as many Chinese, whether malaysian, mainland chinese, hkers, taiwanese or singaporean have a liking for all things korean as a result of this korean boom. Further in Penang, Malaysia, like the rest of much of Malaysia, Korean TV Dramas and movies are so popular that it is now very popular to find whole sections of VCD/DVD shops with displays stating 'Korean Movies' and both free to air and cable channels in Malaysia broadcast Korean TV dramas regularly now, currently with no less than 3 Korean dramas on air in malaysia.
The extent of the Korean boom,especially in Chinese speaking areas can also be seen from the inclusion of many korean stars in Chinese films. Three prominent examples are Jackie Chan's latest HK flick 'The Myth' whose lead actress is Korean beauty Kim Hee Sun, Tsui Hark's Seven Swords which has a Korean actress in one of the roles and Chen Kaige's coming 'Wu Ji' starring Jang Dong Gun.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not the fact that korean actors and actress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se films but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playing Korean characters and there is even some korean dialogue in the films, moving away from previous films where korean actors played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chinese dubbing showing that audiences now like 'koreanness' so much that korean characters have been incl. such as Kim Hee Sun playing a korean princess in Jackie Chan's film and a korean slave character in seven swords.....I hope this Korean Wave lasts unlike the Japanese wave which has lost much popularity in recent yrs......
This is an article from the Oct 2005 issue YaZhouZhouKan/Asia Times magazine regarding the Korean Wave in China:

新韓流VS反韓流文化立國風雲起 .江迅
新一波「韓流」席捲中國,中國人再次沉浸在「韓國狀態」中,《大長今》成了中南海高層話題。中國影視人士「談韓色變」,集體向韓劇「開砲」,向中央主管部門遞交內參,要求政府干預。金融風暴後韓國發現「文化立國」新動力,由文化產業刺激高科技等產業的成長,形成良性循環,彰顯韓國強大的凝聚力和對本國命運的承擔感。中國學界超越「反韓流」,重視韓國文化產業戰略的啟發。

以韓劇為主的韓國文化熱潮,隨著電視劇《大長今》的九月熱播、《我叫金三順》一書的熱賣和韓國當紅組合「東方神起」的搶灘,新一波「韓流」席捲中國,中國人又一次沉浸在韓國製造的「韓國狀態」中,連《大長今》都成了中南海高層的話題。這是一股襲向神州大地和全球的「新韓流」。和過去的「韓流」不同,今日的「新韓流」展現韓國「文化立國」的新理念,將流行文化的強勢轉化成一種軟權力,在全球發揮巨大的影響力,也在國內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由文化產業刺激高科技等其他領域的成長,改變了韓國的命運。新韓流也代表韓國走出威權社會後,歷經政爭的內耗,終於發揮自由開放的競爭力。文化創意沒有禁區,更能追溯自己的歷史。比起其他享有「民主自由」的社會,像菲律賓、台灣或南美諸國,韓國社會更有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對本國命運有一種承擔感,因而影視作品都對本國文化作細緻的挖掘,才創作出像《大長今》這樣的作品。這其實只是過去八年間所崛起的力量。一九九八年,韓國和一些亞洲國家一樣,痛遭金融風暴蹂躪,一片愁雲慘霧。但在苦難中韓國改變了思維方式,反而發現「文化立國」的新動力。但「新韓流」正面對「反韓流」的挑戰。中國大陸一些影視工作者掀起了一股反韓流的洶湧力量,要求政府當局干預、抵抗韓流佔領中國。九月二十八日,著名演員張國立在海南博鰲的一個會議上,對韓劇猛烈抨擊,矛頭直指風頭正勁的《大長今》。播韓劇被斥漢奸行為張國立說﹕「這是我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談韓劇話題。我看了一集《大長今》,看了根本沒有感動,反而十分憤怒。中國人發明的針灸,戲中竟然說是韓國人發明的。劇情有這麼大的漏洞,媒體還一片讚揚聲。我覺得,大家對國內的電視劇太苛刻,對韓劇太縱容。國內的電視劇,如果劇情節奏這麼慢,一定被罵得狗血淋頭。」張國立認為,「中國在歷史上曾被入侵過,但文化上卻從未被奴役過,如果我們的電視台、我們的媒體,整天只知道播放韓劇,這跟漢奸有什麼區別」﹖

北京當局如何對待韓流這一外來文化,面臨著兩難選擇。同時,韓國以文化立國的戰略初見成效,也引發中國大陸學界的深思。韓劇正大舉進軍中國熒屏,九月開播的《大長今》每天播出兩集,已接近尾聲。該劇是二零零五年五月由湖南衛視以千萬元人民幣的高價,買斷其在中國大陸的播映權的。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相關規定,海外劇必須在夜間十時之後播出,以免其衝擊國產連續劇。因此,《大長今》不能在黃金時段播出。據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主任汪國輝說,另一部「強勢韓劇」將在歲末年初由中央電視台播出。明年央視電視劇頻道將以「海外劇場」替代現在的「佳藝劇場」,並重金獨家買斷一批韓劇的中國大陸播映權,不讓韓劇在地方頻道主導市場,對中國電視劇市場產生不小震動。全國熒屏一片韓風新韓流以咄咄逼人的氣勢蜂擁而至。北京中央電視台正在播出《加油,金順》,與湖南衛視開播的《大長今》打擂台,堅毅寡婦挑戰美麗宮女。

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還在播出《青青草》。星空衛視播出大型韓國歷史劇《海神》,這是韓國國營電視台KBS今年的年度大戲,耗資高達一百五十億韓元(約合一千五百萬美元)。上海教育電視台開播《巴黎戀人》。當《大長今》啟播之際,在浙江,杭州影視頻道正購進韓劇《浪漫滿屋》,錢江都市頻道則播出韓劇《巴黎戀人》,全國多家電視台都正播出不同的韓國電視劇,全國熒屏一片韓風。不過,中國不少影視業者如今「談韓色變」。面對韓流滾滾,他們為之憂慮,甚至為之憤怒。他們認為湖南衛視和中央電視台接連買斷韓劇播映權,這不僅對全國熒屏連續劇的播出產生衝擊,而且也會對中國電視劇生產市場帶來強烈震盪。在今夏的上海電視節上,二十名著名電視製片人在「電視劇題材與市場研討會」上,集體向韓劇「開砲」,聲討韓劇席捲熒屏的現象。他們將大陸電視劇遭遇的種種問題歸咎於韓流猖獗,要求有關方面減少韓劇的播放量,要求給中國國產電視劇「留點空間」。他們認為,不加限制引進韓劇,會對中國電視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壓縮國產劇的生存空間。據悉,研討會內容已作為重要內參,送到中央主管部門。會上,北京紫禁城影業總經理張強說﹕「我看了《大長今》,不過如此。從製作水平、服裝、道具,它根本無法與我國的電視劇相提並論。很多同行都不認為它好。」 中戲影視製作中心主任閻建鋼說﹕「韓流保不了幾年,韓國沒有獨立、完整的製作公司,他們都是電視台內部製作。一部韓劇一集一般的成本要一百二十萬至二百萬元人民幣(約二十四點七萬美元),而我們只有三四十萬。我們能在製作成本相差那麼多的基礎上,拍出質量比成本高得多的片子,是韓劇能比得了的嗎﹖」著名電視劇製片人丁芯也說﹕「我們中國那麼大的電視劇市場,卻把一大塊蛋糕都給了韓劇,給我們國內電視劇就巴掌大的地方,韓劇能不火嗎﹖」使這些製片人極為不滿的是,引進韓劇的步子還在加快,他們的呼籲沒有任何效果。

日前,影視明星唐國強、劉威在成都也對韓流作出反擊。唐國強說﹕「現在國產劇的精品力作這麼多,我不明白為什麼眼下一提電視劇就只想到那幾部韓劇﹖我們國產電視劇不要老是防守,而要主動出擊,根本沒必要害怕。」劉威更口出「豪言」﹕「我們電視劇的製作水平是亞洲最高的,其他國家根本沒法跟我們比。」九洲音像傳播公司副總裁王鵬舉說,中國大陸電視劇的製作水平,在華人世界中是最高的,是華語電視市場的主流。然而,這種主導地位如今已經動搖。中國電視劇海外營銷量目前已經整體下滑百分之五十以上。導致海外市場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來自韓劇的強有力競爭是一個方面,近年來,中國的海外市場已被韓劇擠佔了八成,東南亞市場基本上已被韓劇佔領。自一九九七年電視劇《愛情是什麼》在中央電視台播放以來,韓國影視劇在中國各地熱播,中國人第一次被韓國影視文化的力量所擊中。今年《大長今》開播後,隨著劇情的高潮疊起,收視率也逐步上升。長沙、成都、貴陽、海口、蘭州、拉薩、南昌、烏魯木齊、西寧九城市的收視率,超過百分之五,二十四個城市的收視份額突破了百分之十。

《大長今》掀起整形熱《大長今》熱播後,「女人要學大長今,男人就愛大長今」,成了中國社會的一句流行語。上海和湖南等地很多女性到醫院整形外科,要求按飾演「大長今」的李英愛的臉型做手術,各醫院整形外科和整形醫院門庭若市。此外,《大長今》的邊際效應開始擴展到人們的生活中,圖書、影碟、旅遊、飲食諸方面均出現了「長今熱」。北京韓國製造成為搶手貨。現在不少北京的家庭主婦都在跟著劇情學做韓國菜,相關的韓國用品也隨著熱賣。長春市「長今」婚紗照風靡一時。上海的韓國遊以「長今」景點為主打。出人意料的是,《大長今》也成為中南海高層的話題。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九月二十三日,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韓國開放國民黨黨魁文喜相時,談到《大長今》,胡錦濤說,他因為太忙,不能每集都看,真是可惜。另據悉,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也在一次公開場合說,他太太喜歡看韓劇,他有時就陪著看,現在正在看的《大長今》很有意思。九月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國務委員陳至立和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陪同下,來到全國科學普及日活動北京主場地、國華北京熱電分公司廣場。在活動中,他與身邊的人也說到《大長今》。他說他太忙,只看了《大長今》的幾個片段﹔那麼多人愛看,總是有道理的,韓劇創作值得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研究。韓流帶來了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變化。上海零點調查公司受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東方衛視委託,於二零零五年七月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九百三十八名十六至七十歲常住居民作訪問。結果顯示,隨著中韓兩國經貿合作的增加和文化交流的深化,兩國關係不斷升溫,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兩國人民的溝通與了解也得到了加強。調查中,百分之八十點九的受訪者表示對韓國「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百分之七十四受訪者看過韓國電影電視,百分之五十七點六受訪者聽過韓國音樂歌曲,使用韓國家用電器者比例也達到百分之四十三點四。

如何對待韓流,北京當局文化政策制定者尚沒有下重手阻擋。不過有消息說,最近正在抓緊制定《關於加強文化產品進口管理的辦法》和《文化領域引進外資意見》,將對文化產品的進口實行進一步管制。《大長今》將韓國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推上了又一個巔峰。在中國,對韓流品牌價值的評估,遠遠高於日本和美國,而在中國形成韓流的首要功臣是電視連續劇。

據韓方透露,二零零三和二零零四年,中國大陸幾十家電視台共播出韓國電影和電視劇三百五十九部。韓國遊戲已佔據中國網路遊戲市場的百分之七十五的份額。隨著「韓流」強勁的勢頭,中國觀眾和讀者對韓國文化越來越癡迷。以創作《蝴蝶飛飛》、《愛上單眼皮男生》聞名的女作家胭脂宣稱,「我是個瘋狂的韓迷,幾乎所有韓國流行影視劇我都看過」。胭脂這樣推崇韓國文化,事實上也正是「韓流」成就了今天的胭脂。胭脂說,寫作不是她的目的,她要把她所認知的韓流融入文字,打造中國韓式言情小說及偶像劇。圖書《大長今》的策劃藺瑤說﹕「中國出版界對韓國文化的關注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只要一部電視劇在韓國比較火,放映不超過十天,電視劇的圖書版權就會賣掉,買走的多數是中國人。」《大長今》借助電視劇的熱播不斷加印,首印的三萬冊早就賣光了,第二次又加印了三萬冊依舊滿足不了市場需要。胭脂憑藉幾部作品在引來不少「胭民」的同時,也遭遇了不少「板磚」。一位讀者在網絡上說﹕「觀眾喜歡韓劇和韓國小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最重要的是韓國作品中體現出來的韓國文化,別人單純的模仿很無聊。」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焦艷說﹕「在商業媒體的操作下,中國讀者接觸到的只是韓國的流行文化。試問有多少人知道韓國的純文學﹖韓國的知識界如果知道中國讀者只關心這些,甚至模仿,會怎樣看待我們﹖」這再一次引發人們對韓國文化的關注——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韓流」﹖金三順在中國人氣急升如今,令中國人牽腸掛肚的,不只是《大長今》中的長今,翹首以待的還有電視劇《我叫金三順》中的金三順。這部電視劇今年在韓國的收視率達百分之五十二,在中國大陸雖尚未放映,但它的同名小說中文版,八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不到兩個月已狂銷五萬冊,躍居上海書城暢銷排行榜。金三順是韓國人新寵,在中國人心中也人氣急劇上升。《菊花香》、《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等韓國小說在中國暢銷,讓很多出版人艷羨不已,於是紛紛跟進。一時間,圖書市場上充斥著韓國小說,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令讀者無所適從的同時,也並未給出版社帶來期待中的經濟效益。不過,《我叫金三順》的暢銷,卻格外引人關注。據該書策劃人邵敏介紹,二零零四年五月,他們引進這本書的版權時,同名電視劇還沒投拍,這本書也只是供他們選擇的眾多韓國小說中的一本,但最後他們恰恰只選中了這一本,以較低的版稅和起印數引進了它的版權。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金三順」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成為很多人追捧的偶像,這本小說也迅速走紅。

二十一世紀是文化的世紀,誰是文化強國,誰就是世界強國。從世界範圍看,文化產業的年增長率為百分之六,其他產業的增長為百分之三。其中韓國迅速成長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化出口大國。據統計,二零零四年韓國文化產品已經在世界市場上佔百分之三點五的份額,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一九九八年韓國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口號,並將文化產業作為二十一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短短幾年時間內,韓國文化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由文化牽頭,帶動整個社會經濟全民快速發展。有學者認為,目前韓國已初步形成政府支援、企業投資、民間運作的框架。九七年起,韓國制定《創新企業培育特別法》,針對數位(數碼、數字)內容等新產業進行激勵。九九年至零一年韓國先後制定《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二十一》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零一年,韓國設立文化產業振興院,致力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為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而設立了文化產業局,以政府的力量投入每項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如動畫、影視產品、出版品等。九九年通過《文化產業促進法》,明確「協助文化、娛樂、內容產業」﹔另成立「文化產業基金」,提供新創文化企業貸款。文化產業局附設有十二個附屬機構,其中文化產業振興院是協助將創意文化內容衍生成文化產品的一個輔助機制。韓國政府於一九九八年在文化觀光部下面建立了文化產業局,文化觀光部制定了「培育韓流文化方案」,包括﹕在首爾建立「韓流發祥園地」﹔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設「韓流體驗館」﹔由民間專家學者組建「亞洲文化交流協會」,對出口的文化產品質量把關,防止因出口劣質產品而降低外界對韓流文化產品的信任度﹔對韓流文化盛行國家和地區的使、領館加派文化官員﹔成立「韓國文化振興院」,在韓流影響大的國家和城市設駐外辦事處﹔在韓國多個城市舉辦過多屆「韓流商品博覽會」。作為對一種風險產業的支援,韓國加大了文化產業預算﹔在投融資方面,韓國還設立了多種專項基金,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文藝振興基金、文化產業振興基金、資訊化促進基金、廣播發展基金、電影振興基金、出版基金等,並運作「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這是以動員社會資金為主、官民共同合作的投融資運作方式。韓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經營的總體戰略是,自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一零年十年間,在全國建設十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十個傳統文化產業園區、兩個綜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形成全國文化創意產業鏈,優化資源組合,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提升研發能力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實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方針一般是地方政府為主,中央支持,動員民間參與。

前不久,韓國產業政策研究院對韓流的經濟波及效果的分析報告表明,零四年由文化產品出口對韓國其他製造業、服務業的產額、附加值、創造就業崗位的間接效果達四點五萬億韓元。韓流帶動旅遊熱、帶動韓國化妝品銷售和整容業。韓流也帶動了韓國服裝和飲食業的出口。《大長今》在兩岸三地播放後,韓國膳食和醫藥產品也熱銷。在香港,人參和冬蟲夏草比以前銷量上升了一至二成。韓流影視劇還帶動了韓國家電、汽車、手機、電腦等IT產品的熱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文學院合約作家張宏傑說﹕「韓流最主要的載體韓劇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是它直指人心人性,用愛情、親情、友情三大主題,演繹人生悲歡離合,故事裡透著一股向上的執著,那裡的主人公總是滿懷信心地期待明天,讓許多年輕人看了韓劇後,覺得只要透過努力,困難可以戰勝。」他認為,韓流從表面上看新潮,骨子裡卻是保守樸實的,它有著東方文化的根,浸潤著東方文化文以載道、有功於社會的人文傳統,同時又健康自然,不誇張,不矯情,不聲嘶力竭。文化自信結合西方思維張宏傑認為,韓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以韓民族的文化底蘊自信地與西方現代思維相撞擊的結果。正如有韓國學者認為,IT產業的成就代表韓國的實力,韓流文化則代表韓國的魅力。柔性的魅力對提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而言更為重要。浙江電台《精神家園》節目監製方雨說,目前中國業界砲轟韓劇的理由,其中一點是「市場不該把大塊蛋糕給了韓劇」。其實,韓劇播出的時段,對於很多電視台來說已是垃圾時段,或者說是雞肋。畢竟現在是市場經濟,市場是最公平不過的。浙江青研會秘書長汪慧說﹕「某些電視製片人砲轟韓流顯然缺乏底氣,文化沒有國界,市場經濟時代,不應該怪誰搶佔了自己的市場。相反,我們應該將韓劇帶來的壓力轉變為動力,克服目光短視症,把自己高質量的片子拿到國際上去展示。砲轟韓劇暴露了中國某些電視人的急躁心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同時又習慣性希望有關部門能『保護』市場,好讓他們平庸『壟斷』,這才是最可怕的。 」■

Friday, November 25, 2005

Today is my Birthday! 今天是我生日!

Today is my Birthday....22 years old....今天是我生日。。。。。22歲了。。今日はぼくの22歳の誕生日。